以“数据之治”助力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有上海汽车城之誉的嘉定区,除了发达的汽车产业链、集聚高校院所和研发中心,这里还落户了一所低调但又重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上海新能源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每天,40多万辆沪牌新能源车都会远程传来超过1.5亿条运行数据,汇成一个数据湖,从而为上海的交通规划、产业管理以及产业研发创新提供决策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国内最大的地方性汽车大数据监测机构。
全方位赋能城市迭代进化——这是《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的改革要求与目标。这份文件中,所谓“赋能”,被简洁而又有力地提炼为数据的治理力和生产力。作为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的超大型城市,上海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数据;而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充分释放这些数据的巨大能量,以“数据力”支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从数字底座到制度底座
上海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过去十年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城市感知神经元的不断延伸,5G网络的快速覆盖,到算力资源、算法模型方面的大手笔布局,上海多年来一直在着手夯实“数字底座”。特别是在众多细分领域,上海布局了一批与自身实力和城市特点相匹配的数据系统,除了国内最大新能源车公共数据监测中心,上海还拥有国内最大的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库、国内第一个建筑玻璃幕墙大数据库,以及曾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静安大数据精细化管理项目。整体上,在启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之际,上海正在将超大城市的高度化为数据的厚度。
顺应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趋势,上海除了在软硬件方面打造数据采集和应用体系,更致力打破数据的行业和地域围墙,完善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大数据顶层设计。
在数据治理的“制度底座”方面,上海有许多首创的创新——完成了国内首部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首次以“分级分类”为原则,完成公共数据的开放指南;作为国内首个省级政府的数据公开门户,上海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共向社会开放了超过5000多个公共数据集、近10亿条数据;此外,上海先后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应用创新中心、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专项基金等一批功能性机构,使得城市治理和产业经济得以在一个完善、平衡、健康的数据生态中不断成长。
治理力、生产力不断渗透
用大数据工具把居委会干部变成数字社区的管理者,将地铁运行的重要数据提供给创业者……越来越扎实的“数字底座”,正在上海衍生出各种智慧应用,在化解治理难点堵点、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使得“治理力”和“生产力”得以渗透到方方面面;同时,各部门、企业、机构运用数据的习惯与能力,也将成为下一步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依托。
借助数据,上海“一网通办”在线打造了“整体政府”,接入2000多事项,80%以上能全程网办,疫情防控关键时,虽然面对面服务停滞,但是上海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始终没有耽搁;“一网统管”接入了全市30多个政府部门的数据,在市级层面形成“防汛应急”“客流监测”等一系列智能化应用。事实上,开放共享的数据治理生态,也促进了政府与社会多元共治格局的生长,新能源车主提供的数据,成为上海不断优化完善汽车产业政策的依据;上海三菱电梯将旗下8万多台电梯联网后组建的智能电梯“群”,则使得上海高层建筑电梯故障的应急响应速度,从过去几个小时缩短到了18分钟。
在经济领域,数据更是成为上海许多企业降本增效、扩大市场的利器。建行上海分行在利用大数据对潜在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和画像后,将客群扩大10倍,但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为“普惠金融”树立了样板;春秋航空在建立飞行装和燃料消耗的算法模型后,哪个飞行员油门踩重了,哪条航线的高度不合理,一目了然,每年因此而省下数千万元的油费开支。事实上,数据赋能百业的效应,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上海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化危为机,成功推动在线新经济发展的实例,去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营收逆势增长6.5%,在线新经济全年营收增速12%,为上海经济在诸多不确定性冲击下注入了新的动能与韧性。
围绕数字化创新弥合短板
对照全面推进数字转型的要求,上海要想进一步释放数据能量,还有许多短板待补。细读《意见》不难发现,围绕“全方位赋能”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部署了一系列新做法、新要求,核心就是完善数据的治理,强化技术支撑,以创新应用实现数据驱动的城市数字化转型。
文章来源:《国际研究参考》 网址: http://www.gjyjck.cn/zonghexinwen/2021/030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