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收缩的国际研究与中国本土化探索
引言
在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经济指标增长为第一要务,以工业化大推进为增长引擎,以出口导向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以城市土地快速扩张为表征的增长主义发展模式[1]。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出口贸易骤降、工业低成本优势丧失、土地财政环境收缩、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等国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基础持续疲软,发展环境全面转入“换挡减速”,甚至一些地区与城市进入了事实上的“收缩衰退”,中国持续了30余年的增长主义模式正在走向终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区域间、城市间及城市内部的增长开始出现分化,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正发生经济衰退、人口外流,城市内的局部地区(如老旧城区、工业园区)正经历着功能性、结构性的衰退,许多新城新区也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楼宇空置、城市功能缺失等问题,因而被称为“鬼城”“鬼区”,这些现象间接或直接地表明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收缩或者局部收缩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人口与城镇化高增长时代的结束,相信城市收缩将愈发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普遍性问题。
事实上,城市收缩(Urban Shrinking)是一个全球性、多维度的现象[2],是当今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收缩”一词最先用于描述20世纪末城市人口减少与经济衰退的过程[3,4],当时主要以生命周期理论来解读城市收缩,认为城市收缩与增长一样,是伴随社会与产业成长周期的一个自然阶段,是暂时的、可逆的现象,通过更新、复兴等手段可以实现城市的再增长[5,6]。然而,在全球化作用下,城市收缩成为普遍的现象[7]。全球化使得城市整体的生产体系被重构,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效果,早已超越了城市生命周期的增长与衰退特征[8],城市收缩不再是城市发展道路中的短期分歧[9,10]。城市收缩的研究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拓展,相关文献的出版及引用数量均呈大幅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学者开始从新自由主义视角解读城市收缩,认为城市收缩是当代资本创造性毁灭建成环境的空间表征[11]。技术、文化、教育或其他要素在空间的错位和缺乏,并不是造成城市收缩的根本原因,而是建成环境中的资本投机循环,这些投机行为带来了广泛的负债投资,导致不动产的荒废,进一步引起大范围的经济衰退和物质收缩。在这样的认识下,城市收缩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研究内容从最初的生命周期的静态、线性的因果关系探讨,转移到资本驱动下的动态、复合的演变过程,研究视角也从地方性视角转移到全球性视角[12]。
近年来,中国城市收缩现象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些学者针对中国城市收缩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的有龙瀛等利用中国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尺度的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出中国2000—2010年间共有180个城市发生了人口下降[13];毛其智等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了大量中国空心镇现象[14];吴康等通过比较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收缩城市来探索巨型城市区域出现的新收缩问题[15];李郇等利用人口普查数据证实了珠三角局部出现收缩现象的存在[16];张莉发现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增长的城市和收缩的区域的人口分布现象[17];陈川等通过文献梳理探讨了中国小城镇收缩的机制及对策[18]。以上研究都表明中国存在着普遍性的城市收缩危机,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还是西部欠发达城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尤其是乡村[19],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收缩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西方研究的跟踪介绍或原样复制,或者是停留在利用大数据等手段进行大尺度的现象性刻画,而未能关注到中国城市收缩的独特性,缺乏对中国城市收缩的深层机制研究。应该说,收缩城市在国际上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发展背景、发展阶段、体制环境等巨大差异,所以城市收缩的现象、类型与机理也与西方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应对之策也当有别。本文期望在还原城市收缩本质及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揭示中国城市收缩的内涵、现象与机理,从而实现国际语境与中国本土问题的有机接轨,并尝试回答中国应对收缩城市的总体策略。
1 城市收缩:西方环境与语境的解读
1.1 全球发展的转型与普遍的城市收缩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欧洲、美洲、亚洲甚至大洋洲都先后出现城市收缩的现象。历史上因战争、自然灾难、传染病爆发等因素造成人口减少的现象并不罕见,但是二战后尤其是1970年代以来在欧美国家许多城市发生的大规模城市人口减少,正呈现出星火燎原式的蔓延[20]。二战后由于郊区化的发展以及产业在国际、国内的大范围转移,美国大部分工业城市流失了大量的产业和就业人口,发展遭遇了滑铁卢式的下跌。尽管政府及社会高度关注城市衰退并推行了一系列城市复兴的举措,但是很多前工业中心城市(如扬斯敦、伊利市、底特律、卡姆登、罗切斯特等)仍难以逆转城市发展低迷不振的轨迹,甚至出现了底特律这样的城市财政破产现象[21]。与此同时,整个欧洲也出现了大范围的人口减少现象,西欧早期的工业集聚区域、北欧的外围人烟稀少区域、南欧的乡村地区等都经历着人口流失、出生率降低的过程。尤其是中欧及东欧国家剧变后,在20世纪末经历了最为严重的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例如原东德的德勒斯登在东西德合并后原先的计划经济受到重创,出现了长期的工业萎缩和就业减少,仅在1980年代就减少了12%的人口。伴随着人口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住宅和办公楼空置,城市服务设施供给过剩。为了区别于此前美英等国由于产业结构演变所带来的生产要素流失等消极“城市衰退”现象,德国学者开始推广“城市收缩”这一更具中性色彩的概念,用于描述因人口自然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
文章来源:《国际研究参考》 网址: http://www.gjyjck.cn/qikandaodu/2021/0401/611.html
上一篇:应对经济衰退的国际财经政策研究
下一篇:神农架中和国际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