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循环格局促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在过去二十年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思维范式已从成本控制转向价值管理。在当前疫情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下一个思维范式正在从成本竞争力转向风险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重组相关产业。为此,近期党中央多次强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优势和供需结构的再思考和再定位。
可见,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必须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面对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局势,我们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即使国际循环出现急剧变化,也要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既波及供给侧也波及总需求,不能只关注短期和局部,需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
畅通国内产业链,着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是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关键在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一是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优先保障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正常经营,打通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资金、物流等关键堵点;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化,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二是重点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解决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确保中国产业与产业链能够独立发展。将专精特新的“杀手锏”产品打造、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和产业链生态营造相结合,形成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会被轻易替代的独特竞争优势。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产业链集群发展,有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形成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产业链集群化是这次疫情中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特征。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由于外部订单消失无法复产、甚至面临倒闭风险,但也有一些企业,订单不但没有下降,还有较大幅度增长,比如苏州、重庆等地的电子制造业。这些地方形成了产业链集群,电子制造相关的配套零部件,超过80%是本地生产的。这种集群化的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凸显了特别时期的特别竞争力。中国已形成和正在形成的产业链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业落户中国的基础。我们要抓住欧美部分产业停摆、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机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引资补链”,在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重点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为危机后时代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打下可靠基础。
供应链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供应链数字化,企业可以在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开始制定战略,实现业务韧性。疫情提高了全社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水平,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加注重数字基建、云服务、物联网、远程链接。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简化供应商选择过程,云计算越来越多地用于促进和管理供应商关系,自动化和物联网可以极大地改善物流和运输过程。中国在5G研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数字基建上正进一步加速,重塑产业链、再造供应链,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字商务,支撑建设数字供应链,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鼓励企业结合自身需求,灵活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
加强国际协调合作,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相互促进。受疫情的影响,一些跨国公司可能倾向于把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双边或本国内集中,小范围“自力更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来就是由区域组成的,且产业链供应链过长、过细潜藏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一直存在,疫情只是放大了这种风险。但是,一些权威国际研究机构指出:国际互相依存的格局已经形成,要想重建完全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难度很大”。
文章来源:《国际研究参考》 网址: http://www.gjyjck.cn/qikandaodu/2021/0313/519.html
上一篇:高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解析
下一篇:国际呼吸杂志微信公众号开通